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教育新闻 > 正文

“我”是“你”的耳朵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9-03-14 14:54:51

  在教学交流活动中,我有幸与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五年级(4)班的学生结缘,我们一起学习了《渔歌子》这首词。课堂从学生静心阅读品味这首小词开始,他们不断回到词的世界里,自由发表对古诗词的理解。但我发现,学生不太愿意公开发表见解,只是静静地望着我,唯有明哲一只小手举起来,却也显得有些怯弱。

  我请他上台,在黑板上的课文纸上一边批注一边解说。他拿起笔将第一句画下,然后接过话筒:

  “我觉得白鹭飞得很漂亮,然后桃花流水,因为风景很美,所以不想回家。”他的声音基本含在嘴里,在前台的同学几乎听不见他的吐字。只有站在他身边的我勉强从他变化着的口形和模糊的声音中,捕捉他要表达的意思。

  我仔细观察着他,发现他眼镜后面的那双小眼睛基本没有抬起眼睑,脸局促得泛着青。就在他放下笔回过头要走下讲台的一刹那,我不经意瞥见他的耳朵,双耳戴着透明的助听器。于是,我对着他微笑,脱口道:“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个上台的男子汉,我觉得他刚刚表达了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现场有知音吗?”

  没有人反应。我又补充了一句:“孩子们,真正会倾听的人,是我们带着耐心,既能倾听侃侃而谈的人,也能倾听轻声细语的人。你们应该没有听见刚才明哲同学的发言,但你们的耐心让我感动,请把掌声也送给你们自己。”

  “因为我靠得最近,现在理应我第一个发言。”随后,我把明哲的发言梳理后转述,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我再次把目光投到明哲清瘦的脸上,他的头略微抬高了些,脸有点红晕。

  “我们谢谢明哲的勇气,希望大家在交流时,可以这么互相耐心地倾听,然后我们互相补充、互相帮衬。”

  我在此处的留白与补充,是希望课堂教学不拘泥于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关注教学过程更为丰富的育人资源,以此实现学习伙伴间的彼此交融。

  接着,课堂围绕一个核心问题继续推进:《渔歌子》与《天净沙·秋思》这两首词都是多维景物的名词叠加,但景物组合所组成的画面、意境有什么不同?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似乎就是黏合剂,学生们开始两人一组,时而揣摩,时而交头接耳。

  当我再次走到明哲这边,坐在他身旁的茉莉正凑在明哲的耳朵旁,我蹲下来也凑到茉莉的身旁,问她:“对两首诗的比较,你们有什么想法?”

  “没有,还没讨论好。老师,我们课后再说,可以吗?”说罢,茉莉继续与明哲低语……

  课后会场讨论,课堂观察员先汇报观课情况。一位教师描述观课场景:“我坐在茉莉身旁,他们的声音真的很小,需要凑得很近才能听清,当我听到茉莉一遍遍地重复老师的话,然后又重复同学的发言后,总是会望着明哲问一句‘能听清了吗?’然后茉莉总会附上一句‘你觉得呢?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边说边在学习单上圈画。我们看到老师第二次提问时,明哲坐着,茉莉轻轻地碰一下他‘你来,就像刚刚我们商量的那样说,肯定没问题!’明哲起立了,就是大家刚刚看到的场景,他与第一次发言时判若两人,那么自信,说话时自然地附上手的动作,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