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家庭教育 > 亲子沟通 > 正文

怎样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9-02-21 20:30:39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孩子相互关系。任何儿童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都必须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平台,所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对你孩子进行各种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亲子关系的建立,受到父母与孩子的双重影响。

  就孩子而言,其安全感多少、性格类型、气质类型、对父母的信任程度以及对父母的依恋程度等,会对亲子关系有一定的影响。但对父母而言,你对孩子的态度,对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所以,想判断一个亲子关系是否良好,必须从尊重、真诚、热情、共情、积极关注、坚持这六个方面着手。作为父母,你不仅是要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更重要的是你要在孩子面前,表达、示范出一个真正“人”的内涵,而不是天天在嘴上说“我爱你”。如果不能这样,你对孩子的各种教育,都会遇到无数的问题。

  1

  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

  尊重,意味着把孩子作为有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有其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并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不这样做。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应当体现为对孩子现状、人格和权益的接纳、关注和爱护。由此,才能给孩子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同时也可以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起到开发潜能的作用。

  那如何学会对孩子表达尊重呢?

  恰当地对孩子表达尊重,需要理解以下几点:

  1、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

  父母应把孩子看作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哪怕是孩子还是一个婴儿,这是尊重与平等的前提。这也意味着,你不仅要接受孩子的光明面,也要接纳孩子的缺点。你的取笑、讽刺、不满、反感、厌恶、指责和打骂,都将极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尊重意味着信任孩子

  信任是尊重的基础,缺乏信任就很难有尊重。许多时候,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有太多的主观判断,总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孩子,什么事情都先往孩子调皮、捣乱的方向想。为什么我们总要带着“不信任”的眼光去看我们的孩子?要知道,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你只有用信任,才能换来孩子的诚实。

  3、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当然,尊重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在处理孩子问题上,家长应该对事不对人,不能说“你真笨!”、“你是一个坏孩子!”等话。若能使孩子及早理解父母对事不对人的观念,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在亲子关系已建立良好的情况下,适度地表达对孩子的看法,孩子不仅容易听进去,还更加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4、尊重意味着情绪温和

  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父母都应采取“温和”的情绪态度。这是儿童教育中,非常核心的一点。对孩子不要嘲笑、动怒,即使孩子的言行举止有些失礼,也应“温和”再“温和”。当一个人,面对有很大情绪的人时,首先采取的是一种防御姿态,这样就对你说的话,基本会从反方向去猜想。所以,父母积极、乐观、平和的态度,应当成为亲子关系的基调。

  5、尊重意味着保护孩子隐私

  对于这一点,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大一点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隐私,父母应予尊重、保护。例如,无论有什么原因和情况,你都不应该随便查看孩子的日记。对于孩子暂时不愿透露的事情,父母应耐心等待,不可强迫孩子说。否则的话,由于青春期孩子的冲动行为,有可能把孩子逼上绝路。

  2

  对孩子要真诚

  真诚是内心的自然流露,是指父母以“真正的我”出现,不带假面具,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中。真诚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氛围,使孩子切实感到自己被接纳、信任和爱护。孩子通过模仿,也会真实的袒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宣泄情感,也因此使双方的沟通更加清晰和准确。真诚应是父母的基本素质。

  那如何学会对孩子表达真诚呢?

  恰当地对孩子表达真诚,需要理解以下几点:

  1、真诚不等于说实话

  真诚与说实话之间既有联系,又不能划等号。有父母以为真诚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否则就不够真诚。其实这是一种教条的、绝对化的理解。父母表达真诚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对孩子负责,有助于孩子成长。因此,那些有害于孩子或有损于亲子关系的话,尽管这些很可能是事实,但也不宜说“你的这种行为真令人厌恶!”类似的话。比较好的说法是:“你的这种行为,爸爸妈妈不喜欢”,既表达了父母的感觉,又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2、真诚不是情绪发泄

  现在的社会,父母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回到家中,不可避免的会带一些情绪回来。当孩子有“问题”出现的时候,就会引发情绪的“爆发”。所以,父母不能对着孩子宣泄自己的情绪,否则,你这种发泄只是强迫孩子分担,其最终的负面效果是,使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产生动摇。

  3、真诚应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有两点要求,一是父母应了解自己,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足,不可虚假。当孩子问我们问题的时候,不要不懂装懂、知错不改,因为孩子更愿意接受真实的父母。否则一旦被孩子识破,就会失去孩子的信赖;二是对孩子的问题,避免贴标签和过分概括化、绝对化,孩子更愿意你看到他们的长处。否则的话,会拉大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给沟通增加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