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家庭教育 > 兴趣培养 > 正文

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8-11-20 18:54:58

  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学习过程是学生能动反映现实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和积极的思维才能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应体现在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决于兴趣,兴趣又往往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和有目的的培养。

  1、以“需”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学生学习总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在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要使学生愿意学习,最根本的是要使他们感到学习的东西有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讲好绪论课,在绪论课中把这门学科的意义、作用,结合大量生动事例,讲透讲深;其次在以后各章节的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有目的教育,以此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唤起他们好奇、探索的渴望和精神。

  2、以“得”引趣,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让学生感到自己课课有收获,有一种成功愉快的体验,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所得愈多,兴趣愈大,反馈愈强。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讲精讲,使学生经过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同时还要求教师及时将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特别是对后进生),这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钻研的信心和力量。

  3、以“疑”引趣,调动学生的思考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才有“究”,有疑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讲课,就是要打破学生脑海的平静,使学生的脑海在听课过程中波涛迭起。因此,有经验的教师讲课是将知识捏成一个个小石头子,变成一个个的疑问,投入学生心田,激起他们的思考,起到“投石击开水底天”的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条件反射”时,先给同学们讲了“望梅止渴”故事,然后,教师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曹操说梅子又酸又甜,士兵嘴里会分泌出唾液,这里有什么科学依据呢?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它是“条件反射”。三五分钟的设疑,能够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要讲的内容上来,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使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耳听心想的认识过程,等“疑”解了以后,学生会有一种甜丝丝的感觉,学习兴趣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