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师动起来 集团强起来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8-11-06 21:41:44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集团化办学模式日益得到关注。2009年,上海市杨浦区成立了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由上理工附小作为核心校,与周边5所学校(长白二村小学分校、内江路第二小学、水丰路小学、水丰路小学分校、国和小学)形成教育共同体。

  集团成立之初,作为非事业法人、非企业法人、非社团法人的松散联盟,实现校际间的协同发展并不容易。如何突破“松散架构”和“底子薄”的局限,找到组团式发展的突破口,是集团成立之初的核心问题。在区域制度推动下,我们集团仅仅抓住教师这一核心资源,不断探索完善教师流动机制。

  教师流动初探索,成效明显提信心

  集团成立之初,整体办学基础薄弱,校际发展不均衡,除核心校外,有4所是区域内相对薄弱的学校,优质师资严重匮乏,集团内共有教师267名,其中高端教师仅9名,且集中在核心校中。

  2015年起,杨浦区试点集团教师“蓄水池”计划,盘整区域资源,为每个试点集团增加10个编制,用于开展教师流动。随后,集团全面启动教师柔性流动,集团6所学校全部参与,两轮共流动教师47名(含见习教师),达到区教育局规定的8%,其中,2016年流动骨干比例达32%、2017年流动骨干比例达18%。

  流动成效凸显。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日益显现,超过六成(65%)教师认为现在的流动对于教师个体(流动教师及非流动教师)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同时,有69%的教师认为教师流动对学校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能力较强的教师流动,直接提升了学校的学业质量及学生素质。

  从数据上看,2017年集团内中高级教师增至16名,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9名,覆盖所有成员学校,集团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

  除了成绩外,我们着重分析了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流动预期待建立。访谈中,24%的流动教师认为和日常教学没有差别,只是换个环境,没什么提升。有41%的流动教师表示,流动时没有设立目标。即便有个别教师设立了目标,也多以做好本职工作为主,关于自身专业提升的目标较少。

  评价机制待优化。41%的流动教师表示不清楚评价机制。几乎所有教师(97%)都认同教师工作手册是主要过程评价依据,但仅体现在留存资料上,教师得到的明确反馈较少。“年终考核”和“优秀教师评选”作为阶段性评价,评价标准未统一,评价指标相对简单、不具体。

  活动组织待改进。流动过程中,集团及学校层面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但活动水平有待提升。81%的流动教师认为,流动的主要收获是“分享教学经验”及“了解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而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较少。

  方案细化再升级,循证改进求突破

  基于调研实证,集团进一步优化教师流动机制,厘清了制度建设、人员筛选、流动准备、流动实施、流动评价等关键节点,形成了教师流动机制优化模型。

  细化标准,统一奖励,完善制度建设。针对调研中教师不了解流动的任务的问题,进一步修改了《流动教师工作手册》,梳理《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流动教师工作职责和管理条例》,增加了包括“联组教研活动记录”“自主拓展课程科目纲要”等内容,使教师流动和集团内涵发展同频共振。

  针对调研中教师不清楚评价和考核等问题,制定了《上理工附小集团流动教师评价表》,标准包括“基础要求、特色加分”在内的流动教师评价要求,以目标为导向,以过程为依据,围绕日常工作、课堂教学、课程建设、辐射引领等内容,细化分层指标,考察流动目标达成度,促进教师有意识地实现“流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