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小学语文网 > 文学常识 > 正文

传统文化知识点——第二讲:一代商圣陶朱公

来源:家长帮论坛 文章作者:学而思语文小学 2018-09-27 18:54:48

传统文化知识点——第二讲:一代商圣陶朱公

  各位家长们、同学们,大家好!

  接下来就进入传统文化的第二讲:一代商圣——陶朱公。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期间也出现了各种传奇的能人志士,在诸侯割据的春秋时期,人才的活动更是到达了一个高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传奇的时代,走进传奇的陶朱公范蠡。

  初识范蠡

  范蠡出生在春秋末期的楚国,出身贫贱,但是自小博学多才,因为对楚国“非贵族不得入仕”的黑暗政治的不满,所以一直没有做官。满身才华但是没有用武之地,再加上又身处穷乡僻壤,周围没有人可以理解他,所以范蠡就以装疯卖傻的形象示人,据说他经常在田间地头倒骑着黄牛吹笛子。

  就这样到了范蠡20岁的时候,他终于遇到了欣赏他的伯乐——越国大夫文种。文种与范蠡的这段故事颇有后世三顾茅庐的意味,文种听说了范蠡的才华之后决定去拜访他,但是范蠡深知官场的尔虞我诈不想与其同流合污,所以前两次范蠡都以装疯的样子回避,直到文种第三次前来,范蠡才被他的真诚感动,决定出山与文种一起效忠越王勾践。

  助越复兴 功成身退

  范蠡到了越国之后就发生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吴越争霸的故事,勾践在范蠡等人的辅佐下,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终于复国。但就在范蠡可以享受自己“胜利果实”的时候,他却选择急流勇退,因为他深知勾践这个人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其同安乐的品性,也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也正是这样的智慧,让他在越国得以全身而退。

  那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看一下《史记》中对于这一段的记载。

  文言赏析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尽心尽力。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没过多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

  ★重点字积累★① 于:在……② 戮力:尽力③ 居:过了……④ 致:积累⑤ 闻:听说

  这些字都属于常见字,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字的翻译都是【根据语境组词】,例如“治产”“贤”等,所以这里就有三种翻译方法:逐字翻译、根据语境组词以及积累重点字词。

  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后又在齐国做了宰相,开辟了人生的另一番天地。相传范蠡在齐国做宰相期间努力发展经济,为齐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具体是什么情况呢?依然进入《史记》。

  范蠡叹息道:“在家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

  ★重点字积累★①布衣:平民百姓②尊名:尊贵的名号③乃:于是,就④间行:从小路离开,这里指秘密离去⑤为生:经营生意

  就这样范蠡做出了自己人生第二次重大选择,在齐国散尽家财离去,后行至陶这个地方,看此处交通便利,便在此处停下,开始了他新的事业,因为陶地便利的地形以及范蠡独到的经商眼光,可想而知,范蠡又一次“居家致千金”,就这样范蠡被后世尊为了“一代商圣”。

  范蠡一共有三个儿子,有一次,二儿子杀了人要被处死,范蠡就托朋友想要救出自己的儿子,已经商量好说只要范家人带着一车黄金打点各路关系就可以赎人了。范蠡决定派自己的小儿子去救二儿子,但是大儿子坚持请范蠡派他去救人,范蠡没有办法只得派大儿子去了。但是大儿子去后不久,就传回了二儿子的死讯,这期间到底发生了怎么一回事呢?继续看《史记》——

  这个大儿子回到家里了,他的母亲和乡人,都非常的难过,但是只有陶朱公一个人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长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有所不能忍心放弃的。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来,所以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也毫不吝惜。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本来因为他舍得弃财,但长子不能弃财,所以终于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不值得悲痛。我本来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儿子的死讯传回来啊。”

  ★重点字积累★①唯:只有②固:本来③杀:害死④顾:只是⑤忍:舍弃⑥岂知:哪里知道⑥ 固:本来

  知识点总结

  在越国期间,范蠡戮力辅佐越王勾践,终于使得越国复兴。胜利后,越王封范蠡为上将军。可范蠡知道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一封,放弃高官厚禄,只装少量珠宝,乘舟远行,一去不返,这可谓“一聚一散”。

  范蠡辞去上将军后,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没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范蠡觉得自己长久经受尊名是不吉利的。于是就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再次隐去,这可谓“二聚二散”。

  到了陶地之后,因为这边交通便利,所以不久范蠡就累积了万万家财。后来,范蠡次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本想让小儿子去就次子,但是最终没有成功,但是范蠡亦淡然处之。此可谓是“三聚三散”。

  或许也正是这“三聚三散”才成就了商圣陶朱公的传奇,范蠡是历史上少有的一生都活的很清醒的人,他在面对诱惑时足够清醒,在面对选择时足够清醒,在不能挽回的遗憾中也保持了自己最后的清醒,这样的范蠡,怎能不让人称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