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小学语文网 > 语文辅导 > 正文

四大名著那些事:西游记之创作由来

来源:奥数网 2016-06-07 11:41:47

  《四大名著》,相信不少孩子都对其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真正能将其看到的,从个人的角度去谈论的人却少之又少。8月开始,请家长及孩子们随小编一起踏入四大名著的世界,一起智斗《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一起享受《三国演义》中的视觉盛宴,一起了解《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背后的那段曲折经历,一起体会在《红楼梦》的梦境中漂浮然后坠落的反差之感。

第一篇:西游记之创作由来

  想要了解《西游记》,首先,我们得先从作者的创作思路以及创作历程着手,知道著作这本书的人是在怎样一种生长环境以及什么样的心境与态度去著作这本书的。

  吴承恩——《西游记》的著作人,出生在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其父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此给孩子取名承恩,字汝忠,蕴意是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留名青史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时好学,就已名冠乡里,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让他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也由此给他在创作《西游记》的思路上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很多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原型,《西游记》也不例外。《西游记》中的师傅唐僧就是古时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取经一事也是实实在在有的。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玄奘取经是怎么一回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

  由此可见,《西游记》是有创作依据的,并且其依据为吴承恩的创作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那么,又是什么促使吴承恩有意愿有精力去写下这篇长篇著作呢?

  前面,我们提到了年少时的吴承恩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孩子,也按照父亲的期许去参与乡试,按理来说,此次乡试吴承恩可以说是十拿九稳。然结果却令人匪夷所思,他名落孙山,其学识不如他的同伴却榜上有名。一朝不中,他日再来。他日再来,仍不能金榜题名,父亲的离世,两次乡试的失利,对一个才华横溢、孝顺父母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打击。

  命运的黑手并没有离开吴承恩的人生,接踵而来的是生活的困顿。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这个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他的志怿小说、神话小说,写的虽是神仙鬼怪,但却朝指“人间”,为的是寄托他的政治理想,鞭笞邪恶势力,使读者“悚然易虑”,并非无为而作,或搜奇猎异以资谈笑。

  在《西游记》四十五回中,写到孙悟空布置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特别命令雷公邓天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孙悟空最恨的是“贪赃坏法之官”,这与吴承恩在许多诗文中所表现的特别仇视贪官污吏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在《西游记》的神话世界里,处处有人间的影子:神圣的天宫表面气派不凡,至高无上的玉帝却贤愚莫辨,十分昏庸,天庭和人间的王朝相仿佛;地府森严,官官相护,贪赃枉法,无辜的人有冤难伸,和地上的衙门并无两样;妖魔鬼怿杀人吃人,贪财好色,仗着魔力法术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简直是人间恶霸、官僚的化身。

  除此之外,《西游记》还写到了一些人间国度,那里的统治者大多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的”,这同样是明朝廷君臣祸国殃民罪行的写照。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一切称凶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推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或一命呜呼,或束手就擒,这些都反映了吴承恩扫荡社会丑恶现象和丑恶势力的强烈愿望。

  不知大家读到此处时,是否已经对《西游记》的创作历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