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趣味乐园 > 国学文化 > 正文

小学新语文:古人的红包发什么

来源:奥数网 2016-03-30 18:20:15

  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也在告诉我们,一定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东学堂语文的教学理念“新语文”,正是要帮助大家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多关注一些、多想一些,产生全新境界的理解和认识。为此,我们也特别开辟了“学点儿新语文”栏目,每期邀请不同的老师来发现生活中的知识点,引导我们懂得学以致用,帮助更多的学员和家长朋友们,回到生活中,“学点儿新语文”。

  【古人的红包发什么?】

  这个春节,最热闹、最紧张、最激动的事莫过于手机抢红包了,支付宝、腾讯QQ、微信等各大平台争相加入,为羊年春节奉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抢红包大战。作为“手机一族”的我们为此忙得不亦乐乎,手机不离手、时刻盯着屏幕、到处找wifi、使劲摇手机……是不是为抢到红包——哪怕是几分钱而欢呼雀跃、激动不已。钱不是最重要,但是那份情意、那份祝福足以让大家开心幸福。

  作为活在科技信息时代的我们,利用高科技在红包里面装上一定金额人民币为亲朋好友送去祝福。那么在科技没有今天这样发达,人们的红包又发些什么呢?

  红包,又称利是封、红喜袋。最早盛行于西汉时期,当然那个时候还不叫红包,而是被称作“压胜钱”“花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正面铸有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这相当于我们现在亲朋好友之间互赠的吉祥礼物,是不能用来买东西的。

  东汉时,朝廷文武官员在腊月就会收到皇帝赐予的“每人发钱20万、牛肉200斤,大米200斛”,性质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年终红包”。从账面上看这份红包的价值还是相当可观的。比起现在发一个苹果+笔记本、一包辣条、一个冬瓜什么的不知好多少倍了,简直可以跟某开发商让员工拿麻袋装钱的发红包行为相媲美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人们发的红包主要是以实物为主,大家还是蛮实在的嘛。真正的钱走进红包会是在什么时候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话说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皇宫内院深处传出了一声响亮的啼哭声,一个皇家婴儿来到人间。作为父亲的皇帝自然是欣喜万分。为了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也为了表示对爱妃的祝福,皇帝特意送上“洗儿钱”。这个故事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记载为“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没错,送“洗儿钱”的皇帝就是唐玄宗,生孩子的贵妃就是杨贵妃。这里的“洗儿钱”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红包。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唐代就有了红包送钱的习俗。

  这一习俗到了宋元时期就比较普遍了。据记载,在宋代过年时老人送小孩压岁钱,店家送买家喜钱,婚礼上送礼金等行为已经深入百姓生活当中了。南宋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的一首诗很清楚地记录了婚礼上送红包的习俗:“仙娥缥缈下人寰,咫尺荣归洞房间。今日门栏多喜色,花箱利市不须悭。”这里的“利市”在现在的广东地区还是“红包”的别称。

  到清代,大文豪曹雪芹的《红楼梦》里面对红包有非常详细的记载。那时候的红包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用荷包装银锭子或银镙子;二是用厚纸粘糊而成的纸袋装钱票或裹装机制币,以及用“赏封”等喜袋装赏钱;三如果送大礼则先开礼单送给受礼人过目、选择。以此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

  民国以后,红包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圆,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这就跟咱们现在的红包很相似了。

  这么看来,咱们的红包历史还真是源远流长呀,里面包含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在发放红包时人们都不吝付出,为的就是给亲朋好友送去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