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家庭教育 > 父母必读 > 正文

中国式接孩子 家长请适当“放手”

来源:奥数网 2012-10-22 11:00:29

  奥数网讯:“接孩子”是不是各位家长每天都必做的功课呢?学校门口交通拥挤,想要找到孩子谈何容易,但是不去接孩子又担心孩子安全问题,究竟家长该如何处理这种问题呢,请看下文解析:

    更多家庭教育问题请点击:父母学堂

  继“中国式过马路”之后,“中国式接孩子”又成网络热门话题。每到下午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便会上演“中国式接孩子”,家长们开着两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翘首以待,人群之众、秩序之嘈杂仿如集贸市场。

  与之相对照,在国外多数地方的小学门前,几乎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家长的担心缘自社会管理碎片化

  这的确是中国的特色,分析其成因,恐怕有以下这么几条:一者,中国人口多,上下班时间行人如织,孩子自行上下学很难保证安全;二者,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就近入学,但城区学校分布的不均,以及社会上择校的“风气”造成了很多孩子距离学校比较远。在这种情况下,校车没有完全普及,家长接送孩子就在所难免。

  这些原因都是有道理的,但仍然没能道出其背后根本的原因。父母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行上下学,但小偷问题、交通问题,乃至拐卖孩子问题都让家长非常担心。而反观邻国日本却没有这种现象,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我们社会管理的碎片化。

  社会管理的碎片化,是指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没有“注重发挥各类群众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整合力量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社会管理的碎片化反映到接送孩子上,我们就会发现,每天的上下班交通只是交警在疲于应付,而其他的一些部门则完全游离于社会化管理之外。

  而相较于日本的同学会合后一起去学校,学校专门设“学童拥护员”、家长教师联合会,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社会管理之学生管理、学校管理、家庭管理等都是各自为战,完全没有在学生上下学上形成合力。

  “壮观”的接孩子只是城市风景

  在所谓的“为了安全”的名义下,中国小学生可谓上学有人送、放学有人接,而且人群之众、秩序之嘈杂,成为中国城市的一道独特景观,被称为或被命名为“中国式接孩子”,可谓贴切,甚至精准。

  与城市孩子上下学热闹非凡、众星捧月式的接送景象相比,农村孩子的上下学可谓冷清、危险,小学生上下学大多数是独自或学生结伴,基本没有老师护送、没有家长接送,也没有车接车送,更是让人揪心。

  在农村,尤其是一些山区的孩子,上下学不但路程远而且路况差,起早摸黑、山高林密,有时还要从悬崖峭壁上过,可为什么农村就没有城市学生上下学时的家长接送景象?这一方面与农村家长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环境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家长没有时间,也不像城市的家长一样拥有汽车等交通工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在许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很多农民为了生计,仍然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分昼夜辛勤劳作在田野上,无暇顾及子女的上下学接送问题,甚至是一日三餐和冷暖。

  而另一部分则背井离乡、远赴外地打工,一年半载回不了一次家,纵然想接送孩子也是有心无力。物质决定思维,城市孩子上下学的热闹与农村孩子上下学的寂寥,是教育孩子观念的不同、投入的不同所致,再现和折射出的则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余明辉

  家长接孩子上下学“出力不讨好”

  每个家长都至少要一日两次接送孩子,都要在家庭与学校之间“长征”,如此给交通秩序增负,是市民人为地给自己制造了交通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中,很难见到像中国城市这样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景象,但孩子们也照样“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专家也认为,这些国家的孩子与我国同龄孩子相比,更有独立和自主能力,学识、见解、辨别能力也是我国孩子不可比拟的。

  可笑的是,我国家长越是想让孩子“成龙”,越是把孩子包围在“襁褓”中,结果越是大量孩子得了“父母依赖症”,不是弱不禁风,就是“碰撞易碎”。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反而没有了我们儿时的精干和机灵,更没有了吃苦耐劳、孝顺善良等高尚品德,这都是父母“笼中养鸟”惹的祸。

  中国式的接孩子实际上是弱化孩子之举。望子成龙的父母不要过多给孩子关爱的“襁褓”,应该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常让其“吃一堑,长一智”,孩子就会更聪明,更有能力,更自信地自己上下学。

  希望家长可以多教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让孩子独立上下学,这不仅对塑造孩子独立人格有帮助,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之路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所以请家长适当地“放手”吧。

  编辑推荐

  怎样才是爱孩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父母是孩子未来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