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浅说识字教学的”加减乘除”策略教案

2009-12-20 14:57:18     下载试卷     标签:教案 一年级 语文

  在新课程实践中,常听到教师说第一学段“识1600-1800字”太困难了(后面都以高限1800字为例来论说)。其实,这个“难”可以具体分析,如果教师善于运用好“加减乘除”的识字教学策略,这个“难”是可以化解的。

  一、做好“加法”

  1、增加课外识字。

  我们教师常说的“难”,主要指学生需要通过课内“教”来识字的量太大。如果“1800字”都需要课内来“教”,当然压力会很大。实际上,“1800字”并非必须全由教师在课内来“教”,它应该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途径,即:课内识字量+课外识字量=1800。

  识字教学首先要立足于课内,但是绝不要忽略了课外。在当前环境下,识字资源非常丰富,课外完全可以成为学生重要的识字途径。

  课外识字有哪些途径呢?姓氏、广告、标语、匾牌、商标、校园文化、电视文化及课外阅读都是真实可感的途径。但不是说有了课外识字的资源,有了课外识字的途径,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增加课外识字量的。我们发现,身处相同的汉字环境的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学生课外识字量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比,甲班教师向学生提出要在某个时间进行课外识字展示,第一次展示里,A学生因为课外识4个字得到班级“冠军”,受到师生肯定后,他下次还会识5个、6个……;B同学、C同学受A同学的激励,下次也会识4个以上去争夺“冠军”……如此的激励,我们可看到甲班学生课外识字普遍多。而乙班由于教师没有注意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没有激励,所以学生很少主动关注课外的汉字,当然课外识字量就少。这组对比例子,告诉我们,课外识字的方法引导其实并不难,一要注意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二要给予必要的激励。

  2、增加阅读。

  学生课内外识了很多的字,需要引导学生及时巩固。巩固方式可以复习认读,可以通过活动去开展,但是更有效的方法是及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不断重现课内外所认的字。例如,学了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0课《比尾巴》的“猴、松、鼠、鸭、牛、尾、巴”等字,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认读生字卡上的字,学生巩固效果未必好。如果我们推荐学生读《奇妙的动物世界》等儿童读物,这些生字便不断呈现,既能有效地巩固生字,又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新的信息,感受了阅读的价值,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这当然比孤立地认读生字效果好得多。所以有人说“最有效的识字巩固是阅读”,我们教师要力争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二、做好减法

  1、 减去“超标”的要求。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第一学段“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字。“会认”只要求会认并了解汉字大意即可,不需抄写,不需要理解运用。但关注教学实际,我们发现不少教师要么是由于不清楚“会写”与“会认”的不同标准,要么是有意拔高标准,把本来只要求“会认”的字都要求“会写”,甚至都要求组词。由于要求过高,学生负担加重而吃不消,造成学生写不好,错误多。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但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标准的把握问题,而是责怪学生“懒”“不认真”,于是又加倍抄写,势必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负担,其结果只能是学生苦教师也苦。从这个现象看,我们有些教师叫的“难”其实不是真“难”,而是教师拔高要求所致,是作茧自缚。对于这样的“难”,我们要注意正确把握标准,为学生减去“超标”的负担。

  2、减少重复的抄写。

  在没有“超标”的情况下,对于要求“会写”的字,抄写次数是否越多越好呢?当然不是。我们要注意减少那种过量的、机械重复的抄写现象。有人研究,对于“会写”的字,一次抄写练习的最佳次数是三遍,少了记不住,多了浪费时间,学生会厌烦疲倦。

  三、善做“乘法”

  我们通过“加法”,减小了课内识字的巨大压力;通过“减法”减去超标要求,再为课内识字松了绑,使我们的课内识字能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在此基础上,课内识字教学还有“乘法”可算,即根据汉字特点与规律,运用更科学的方法,举一反三,提高识字效力,从而进一步实现识字教学由“难”变“易”。

  1、 抓住汉字的特点,提高识字效率。

  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所有汉字的80 %还多”,形声字的重要特点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如果我们利用这个特点,就可以思考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更有效方法了。如“清”,“氵”表示与水有关,水“透明纯净,没有杂质”为清;“青”是声旁,表示读“青(qing)”。如果进一步类推带“青”的汉字“情、蜻、请……”,会发现相同特点:这些字读音大多与“青(qing)”相同或相近,而“忄、虫、讠”也与相应汉字有明显的意义联系。学生要掌握的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来识字。运用这种举一反三的方法,就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力。

  2、 鼓励学生总结与运用识字方法,可以提高识字的教学效力。

  如学生学了“木”“口”等基本汉字,我们引导学生采用“加一加”的办法识新的字,学生可以加出“杏、呆”字,自身相加还可以变为“林”“森”“吕”“品”。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由会认2个字变成会认8个字。

  3、特殊的汉字用特殊的方法,这也是效率的体现。

  由于汉字演化过程的漫长和复杂,有少部分汉字已经看不出汉字本身的“形”的信息了,很多字的“声”也发生了变异,因此识记容易发生混淆。对于这样的少量的特殊的字,我们可以采取特殊识记的办法,如采取编故事、编口诀等方法来识记。

  四、善做“除法”

  我们注意了“加法”“减法”“乘法”的策略,我们还建议考虑“除法”的策略,实现识字教学的“化难为易”。

  我们常常可见这样的教学例子,例如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一)的第3课《在家里》,要求“会认”的字14个,我们的教师往往不注意学生刚接触汉字的事实,把14字全部放在一个课时来完成,而另一个课时都用来阅读。结果识字课显得紧、忙、累,而阅读课则显得松、慢、飘。如果我们考虑过“除法”策略,就可以分担,把14除以2,这样一节课只识7个字就可以了。

  根据“除法”策略,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算一算第一学段每日的平均识字量写字量。第一学段的两年时间里,每学期有效学习时间18周,共有360个学习日(5╳18╳4=360)。即“平均每天识字5个(1800÷360=5)”,每天“会写3个”就可以达到识字教学的标准。这样计算我们选择的是识字量的高限来做“除法”,且不包括课外识字。如果我们加上课外识字,这看似困难的“1800字”的标准并不高。

  我们算出了每天应该识字的“平均数”,对于刚开始达不到“平均数”的班级也不用着急,因为儿童学习总是先慢后快,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方法后,他每天的识字量完全可以超过“平均数”,这样,最后学生仍然可以保证识字量的达成。

  我们知道儿童有个体差异。知道了这个“平均数”,如果部分学生暂达不到每天平均识字量,也不要紧,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每天识字量会超过平均数,最后同样可以达到识字量的要求。

  有了识字的“除法”策略,我们的识字教学便会更有计划性,更从容,更自然而然地完成识字写字的任务。

  ──此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2期上

 

来源:网络

   欢迎访问奥数网,您还可以在这里获取百万真题,2023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点击查看]

年级

科目

类型

分类

搜索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名师公益讲座

本周新闻动态

重点中学快讯

奥数关键词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5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奥数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www.aos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