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正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第五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

2009-11-11 12:17:22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

  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3、注重运用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能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情境:比一比两辆车谁跑得快一些?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数量,进而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再结合试一试两题,让学生得出: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学习了这节课,学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四、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生源较好,周边有多所高校。我们学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对于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适应合作学习,也很注重老师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电闪雷鸣”吗?

  生:听说过。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词的意思?

  生: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师:你说的很准确。那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生1:因为光比闪电传播的快。

  生2:因为光比闪电的速度快。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速度的一些问题。(板书“速度”,在其旁边画一个大的“?”)

  【设计意图:简短的谈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识。】

  二、学习新知

  1、比较两辆车的快慢

  师:现在有两辆车,第一辆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板书);第二辆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板书)。

  师:你知道哪辆车跑得快一些吗?自己先考虑一下。

  (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组的看法?

  组1:我们先求出第一辆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20÷2=60(千米)再求出第一辆车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60×3=180(千米)而题上告诉我们第二辆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所以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

  组2:我们先求出第二辆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10÷3=70(千米)再求出第二辆车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70×2=140(千米)而题上告诉我们第一辆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所以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

  组3:我们和第一组的方法差不多,只是求第一辆车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时,我们用120+60。

  组4:我们把两辆车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都求出来,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120÷2=60(千米)   210÷3=70(千米)  可见,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

  ……

  师:殊途同归,同学们用这么多种方法,得出了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你们真棒!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讨论比较,给更多同学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能互相学习彼此的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       。】

  2、归纳速度的公式。

  师:我们再来看看,每一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先求第一辆或者第二辆车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师:不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说着多麻烦啊,谁能更简单的来表达它的意思?

  生(一生快速地说):速度。

  师:说得很准!

  师:根据刚才这道题,你能说一说怎样求速度吗?

  生:第一辆车2时行了120千米,2时是时间,120千米是路程,速度=路程÷时间

  师:你真了不起,总结出了求速度的方法。

  3、介绍速度的单位。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

  (板书:一辆车的速度是75,4小时它能行驶多远?)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有认真、积极的学习情感,因此我设计了一道没有速度单位的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有兴趣学习速度的单位。】

  生:75×4=300(千米)

  (这时有一个同学手举得很高。)

  生:老师,这道题不能做!

  师:为什么?

  生:因为题中说一辆车的速度是75,没有单位。所以这道题没法做。

  (其他同学附和:是呀,没有单位,怎么做呀!)

  师:这位同学真细心,题看得也特别认真!并且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速度的单位是什么?我们把这个发现叫“宋振宇发现”好不好?

  (学生非常激动,听讲更认真了。)

  【设计意图:用学生的名字来命名孩子们的发现,能极大地激发其他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师:还以刚才的这道题为例,我们求出第一种车每小时行60千米,那也就是它的速度是60千米/时。(板书)

  师:注意,(手指千米/时)它读作千米每时。

  师: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车的速度。

  生:70千米/时

  师:你们学得真快!

  师:是不是所有速度的单位都是千米每时呢?你还了解哪些关于速度的知识?

  生1:我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5米/分。

  生2: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

  生3:光传播的速度是3亿米/秒。

  生4:火车的速度大约是120千米/时。

  生5:自行车的速度大约12千米/时。

  ……

  (根据学生说的及时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65页的“看一看”。

  师:那大家看,千米/时、千米/分、米/分、米/秒、万千米/秒……都是速度的单位。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也知道每小时、每分、每秒行的路程是速度,那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是速度。

  4、路程、时间的计算方法

  师:如果刚才那道题现在改成:一辆车的速度是75千米/时,4小时它能行驶多远?

  生:75×4=300(千米)

  师:请大家做“试一试”。

  师:互相交流一下结果。

  (学生交流。)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自己总结出了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即: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板书:路程、时间)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怎样求速度、时间和路程。

  师:黑板上这个“?”可以去掉吗?其他同学呢?

  生:审题要认真,养成好的习惯。

  师:老师也相信你学习会越来越认真,成绩越来越优秀!

  生:我知道了……

  四、反馈练习

  师:大家看试一试的第2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发现?

  生1:都是60、3、180这三个数。

  生2: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生3:我发现60×3=180中,60和3是乘数,180是积。而后面的180÷3=60和180÷60=3相当于已知积,求乘数。也就是,乘数=积÷乘数。

  生4:老师,我有补充,因为是两个乘数,为了区分开,可以说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生5:我发现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也是这种关系,路程相当于积,速度和时间相当于乘数。

  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出来的内容往往另我们惊叹。其实这一个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师:下面我们再来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做一些练习。

  (出示:一辆汽车的速度的50千米/时,它7小时能行多远?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50千米/时,它行350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一辆汽车7小时行了350千米,它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结果,交流方法。)

  六、课后反思

  在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因此在本节课中:

  1、谈话导入。轻松愉悦的谈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设计了“电闪雷鸣“这个环节,上课时学生的情绪也非常高涨,给本节课打下了好的基础。

  2、合作学习。比较两辆车的快慢时,我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

  交流,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3、关注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

  的评价。如:把学生的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不仅对发言学生是一个激励,对其他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我也要努力,争取我的方法、我的想法也能以我的名字来命名。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轻松愉悦地学习。

 

来源:网络

      欢迎访问奥数网,您还可以在这里获取百万真题,2023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本周新闻动态

重点中学快讯

奥数关键词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5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奥数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www.aos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