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说课稿 > 小学语文说课稿 >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 正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读《永远的丑小鸭 永远的安徒生》有感

2009-11-07 14:55:29     下载试卷     标签:说课稿 语文

  一、“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有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

  1、  故事接龙——感知内容。

  开课伊始,在教师富有诗意的深情导入以后,教师便组织学生“以故事接龙的方式,来讲一讲这个动人的故事。并要求学生不能看课本,要按幻灯上的图片,以丑小鸭为第一人称来讲述,一人讲一部分”。

  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设计得不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还能在讲述中考查人称转换的问题;同时为下一环节中学生进入角色做好了铺垫。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讲,在这一环节中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倾听能力。因为情节熟悉,讲述者稍有差错,他们定能发现,进行纠正。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听的能力比说的能力更重要。对话型教学先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而且这一环节的设计紧贴学生实际,迎合了学生的喜好,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之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清了故事情节。可以想像得出当时课堂上定是讲得精彩,听得认真,学生很快便能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

  2、  配乐朗读——走进角色。

  紧接着,教师利用课文中的几段文字:一段是小鸭冻昏在冰面上,其余三段是小鸭飞进花园,变成天鹅的文字。配上优美的音乐,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要求学生将文中的“他”换成“我”来动情地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使学生自然走进文本,进入角色,走进丑小鸭,与丑小鸭“同呼吸,共命运”。加上音乐地恰当配放,使学生极易进入角色,进入情境。一方面迅速融入文本之中,休会小鸭的痛苦和欢乐;另一方面,在朗读中同时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3、  猜读比较——突破难点。

  在配乐朗读完毕,教师提出“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想到野外遇险,农舍受辱等等往事,他一定有很多感受,此刻他最想说什么”的问题。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有感而发(因为他们还沉浸在自己就是“丑小鸭”的感觉之中)。然后,老师让学生对比文本,看文本是否这样写。当学生发现文中小鸭并没有说什么话时,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并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对“一颗好的心”的涵义进行理解。

  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和比较,学生很容易理解“一颗好的心”的涵义,突破了本文的一个难点。在学生“如果丑小鸭一直不离开家,他会不会变成天鹅”的提问中,结束了第一课时的教学。

  纵观第一课时的设计:条理清楚,过渡自然,水乳交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迎合了学生的喜好;立足文本,注重诵读,加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使学生能很快带入情境,并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引导无痕,在一步步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自然走进角色,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有值得商榷和探讨的地方。

  1、采用节目访谈的方式,有做秀之嫌。

  在第二课时伊始,教师在课件上就已经显示了安徒生生平资料的有关内容,并对本文的“自传”性质做了一定的阐释说明(师:“丑小鸭”的故事其实是作者本人经历的一种自述,是作者自己一生奋斗拼搏的童话式的缩影,艺术化的写照。他在这篇童话里,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歌颂了好心的普通人对他的尊重和帮助,讽刺了庸人对他的不理解和排斥。)既然教师对于本篇童话的“自传”色彩已经做了说明,下面还请两位学生,一位扮演主持人,一位扮演安徒生,做《丑小鸭》的“创作访谈”,用意何在呢?

  这段教学设计形式新颖,在网上流传很广。但流行的就一定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的吗?课堂教学难道只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活泼生动吗?时间才是我们课堂上最宝贵的,用阿莫纳什维利的教时的会计学来说,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容浪费。

  2、组织学生辩论,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

  紧接着,教师回到上节课学生最后的提问上来(师:如果说丑小鸭一直不离开家,他会不会变成天鹅?大家怎么看?)。在两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即:一方认为“丑小鸭变成了天鹅,这是他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一方认为“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即使不离开家出走,也会变成天鹅”。)后,即组织双方进行辩论。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地方组织学生辩论,教学上有不到位之处。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即使不离开家出走,也会变成天鹅”的观点,是因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违反了“对话规则”。我们现在提倡对话型教学,这没有错。“对话是自由的但并不是任性的,而恰恰是在对规则的遵循中自由才有可能。规则之于自由便如河床之于水流,是成就而非阻碍。可以说只有合规则的才是自由的,从而才是对话的。”(见《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王尚文主编 154页内容)在这里学正是违反了“童话的规则”——把虚构的作品当作写实的作品来读,并且没有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童话的规则”是什么呢?请看下面有关对童话这一文体的介绍:

  “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成人阅读的文学体裁,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童话具有象征美。童话的象征隐喻之美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特质可能与童话与寓言同出一源有关。童话的基本思想是用童话形象和童话故事情节表达出来的。阅读时,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上内容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8081.htm有关“童话”的内容)

  从以上的表述可以看出,童话是“通过想像和幻想等来塑造形象和用曲折动人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在童话教学中“要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才能正确理解童话”。学生之所以会有“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即使不离开家出走,也会变成天鹅”的想法,正是由于学生对童话这一文学体裁认识不清,没有很好地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生活的真实”出发来解读具有象征意义的虚构的童话作品。而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平等中的首席”,为学生指点迷津,拨云见日;而不是让双方展开辩论。一方是从生活的真实出发解读文本,一方是从写作意图,从童话这一文本的象征意义出发来解读文本的。两者解读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向不同,不具备可比性,如何能辩出结果来?即使辩论,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

  3、  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改动,与李、随二位老师商榷。

  如果我来设计本节教学,我将按以下流程进行:

  ①     简短回忆上节学习内容后,直接引出上节课最后,学生提出的问题;

  ②     出示课件,显示安徒生生平;

  ③     根据安徒生生平的资料,介绍本文的“自传”色彩或者请学生介绍有关《丑小鸭》创作的背景资料,明确作者创作意图,答复上节课的学生提问;

  ④     根据童话具有象征性和教育的作用,组织学生讨论“丑小鸭与我”的话题,谈谈自己读完本文的体会和收获;或者从上节课学生的提问入手,让学生改写这则童话。如果“丑小鸭当初不离开鸡鸭群,故事会怎样发展呢”,发挥学生想象进行改写。由于童话本身的故事情节完全发生了变化,那么它的象征意义(给人的启示)也将会发生变化,又会读出“人是被自己埋没的”,“自卑是心灵的毒蛇”,“伯乐与千里马”等话题。这里不一一赘述。引导学生通过童话观照人生,观照自我,从而进行自我教育。

  ⑤     最后小结时,再回到本节教学时教者所设计的这段话上来:大家不要忘了,这是一篇童话,作者用童话的笔法是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并不都是天鹅,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我们却可以选择如何生活,从而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你生为鸭子还是天鹅,无论你落入什么样的环境,你都要相信自己,尊重他人,追求美好的未来。(有关论述在《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初中刊“经典品读”中有章路平老师的《一个大了就不能读的故事》一文可供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第11期B刊的《语文教学通讯》上还刊发了张书军老师的一篇题为《童话教学的现状和对策》的文章。文中提到童话教学中存在的“低幼化”、“空泛化”和“松散化”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篇教学设计在后两个问题上处理较好,唯独在“低幼化”这一问题上有所欠缺。正如张老师所说的童话教学应“以童话为镜子,构建幻想与现实的联系,培养认识社会、感悟生活的能力。”而本文的教学恰恰是没有让学生深挖童话的象征意义,起到观照人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同时我个人还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课堂气氛要生动活泼,课堂效果更要扎扎实实,切实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扎实有效地予以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首席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要像《水浒传》里的主题歌所唱的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

 

来源:本站原创

   欢迎访问奥数网,您还可以在这里获取百万真题,2023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点击查看]

年级

科目

类型

分类

搜索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名师公益讲座

本周新闻动态

重点中学快讯

奥数关键词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5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奥数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www.aos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