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正文

一年级数学教案——《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2009-09-02 23:56:33     下载试卷     标签:图形 一年级 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7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准备

  图形卡片、实物风车、投影器、学生自备图形卡片。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体会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及用数学头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动手实践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图形之间的转换

  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意图是: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已经能够辩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同时体会了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节课“平面图形的拼组”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等活动,突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美、数学美。

  教学策略1、设置情境策略: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创设“扮演图形的自白”的情境,枯燥的几何问题就被故事化、生活化、情趣化了,因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2、开展活动策略: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如在教学中学生拼一拼、摆一摆,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环环相扣涉步深入,使课堂气氛活跃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3、引导探究策略:例如在变魔术中图形的转变。4、开放性教学策略:例如第7层需要多少个三角形。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创设情景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平面图形有哪些图形呢?假如你是它,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呢?

  (请各组代表来自我介绍)

  生1:我叫长方形,由四条边,上下、左右的两条边是一样长的,生活中少不了我,像教室里的桌面、黑板、窗户等都是长方形。

  生2:我叫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是一样长。

  生3:我叫三角形。。。。

  生4:圆。。。。。。

  师:刚才四位小朋友以扮演图形的身份介绍了自己的特征,你们是否同意他们的说法,老师有个疑问了(为什么长方形,上下、左右的两条边是一样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折一折,发现两条边完全重叠在一起。(对折)

  生:还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用小棒来摆一摆、比一比就知道他们是否一样长。

  师:小朋友们的方法真多,现在就让我们进一步的实践一下他们说的是否正确。

  2、实践探索,构建新知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①折一折②摆一摆③量一量(感知什么是对边)

  (2)引导发现

  ①长方形特征(找对边,通过折、摆、量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

  ②正方形特征(比一比四条边,对角折、量度等方法发现:正方形四条边都是一样长)

  教师归纳: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二、展开

  1、变魔术

  (1)长方形变正方形

  师:你们手上多有张长方形的纸,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手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来呢?而且还是要最大的,说说你是怎么变的?

  生:只要把长方形这样折一折,就变成了最大的正方形。(学生示范)

  (2)三角形变正方形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把它给想出来了,那你能不能把这样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也给它变成正方形?

  (学生可能一下子觉得无从下手,教师可提示一下:可以反过来想,先画个正方形,再在正方形的旁边画上两个三角形,变成原来的(等腰)三角形。)

  (3)圆变正方形

  师:老师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把圆也变成正方形?

  (大部分的同学是摸不找头脑,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并成功完成。)

  教师归纳:刚才同学动手又动脑的,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老师真是佩服你们!老师相信不管怎样形状的纸给你们,都能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

  (出示风车)

  师:我相信在坐的小朋友会作风车的(出示制作风车的步骤)

  2、拼拼摆摆

  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你们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优点,那你们用自己的图形拼出自己最满意的图案,比一比哪组最棒?

  (各小组动手拼图,教师巡视。学生展示)

  【备注】

  若学生拼出

  师:两个长方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吗?(学生实践发现:只有特殊的两个长方形才可以拼出正方形)

  若学生拼出

  师:你发现了什么?第7层需要多少个三角形(学生观察发现:下一层比上一层多2个)

  3、合作设计

  (屏幕出现动画: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图案)

  师:怎么样?

  生:太漂亮了!

  生:我们也要把他们团结起来,拼出比它还要好看的图案。

  生:一起合作。

  (学生组成小组拼图,教师巡视,学生展示,点评)

  教师归纳: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取得了新颖独特的设计,都是一位很棒的设计师。

  三、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平面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可以通过折的方法去变成另外一个图形。

  生:我们还学会了怎样制作风车。

  生:我们还能拼出很多好看、有趣的图案,我长大了要成为一名设计师。

  生:我学会了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合作。

  生:......

  教师总结: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发现什么告诉老师,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学生扮演图形的身份,来自我介绍,促使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知道学生对以前学过知识的掌握层度。

   

   

   提出质疑,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进一步探索实践,获取新知。

   

   

   

   通过易到难的变法,让学生放手去观察摸索,遇到困难时,大家同心协力一起解决。

   探索--尝试--失败--再探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精神。

  不同图形转变成正方形,一方面是让学生懂得图形之间可以转换的,另一方面是为了制作风车打下基础。

  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意无意的发现规律。

  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提问,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组织能力,另一方面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五、 教学片段实录

  变魔术:

  (1)长方形变正方形

  师:你们手上都有张长方形的纸,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手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呢?可以变出几个?说说你是怎么变的?

  生:可以变成很多个正方形,用量一量的方法,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

  生:拿个正方形对一对、比一比。

  生:我可以猜一猜,我猜得很准的。

  生:只要把长方形这样折一折,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学生示范)

  (学生非常积极参加)

  师:小朋友能想出这么多的变法,真是很了不起!

  师:那你们用哪个方法可以把它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为什么?

  生:我赞同第3位同学的变法,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长方形的短边就是正方形最长的边了,而且这方法很准确。

  师:小朋友你们同意这一说法吗?

  生:同意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这课的内容是讲平面图形的拼组,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在设计课时力求体现《标准》的理念,“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教师应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还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协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活动来体会领悟平面图形的特征,深入理解图形间的关系。

  本节课是由激疑来贯穿整节课的。科学地、灵活地实施激疑,是实现教学要求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使激疑中有操作,操作中有激疑。要精心设计激疑和操作的内容和程序,使课堂教学中难点突破,课堂气氛活跃。

  如在教学中:老师有个疑问了(长方形,上下、左右的两条边是一样长短,你是怎么知道的?),要依据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疑问,注意浅显易懂,使他们既感到新奇、疑惑,又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很快想通道理。

  激疑要反映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一个又一个的具有一定梯度的数学知识进行认识,例如学生在拼图时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一次一次地激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教学“变魔术”中体现非常明显。

  在教学中,设计事例数量把握的不是很好,虽有一定的代表性。然而学生的程度不一,难免耽误教学时间。
 

来源:网络

   欢迎访问奥数网,您还可以在这里获取百万真题,2023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点击查看]

年级

科目

类型

分类

搜索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名师公益讲座

本周新闻动态

重点中学快讯

奥数关键词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5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奥数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www.aos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