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趣味乐园 > 班主任 > 班主任工作总结 > 正文

班集体建设如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来源:网络 2009-09-02 14:51:30

  现代班级管理的根本着眼点是“人的本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已是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成熟的、有效的班级管理是以人的发展、主体性的激发、潜能的开发为主要目标,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逐步形成的班级社会心理共同体。班集体建设如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角色多样化,使学生个性得以彰显。班级建设要改变只许少数人进入班级管理的核心、其他人只能在规定的角色范围内按照要求去行动的传统管理分配制度,形成角色多样化的管理制度,把班集体当作全班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每人一个角色,让个性各异的人都参加班级事务,使每个人在集体中都能获得一个具有一定管理责任或服务责任的角色,处于一个能够发挥作用的地位:如轮流担任班级干部、学科代表、小组长等。由此既使学生获得了自信心、自尊感和归属感,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潜力,增强成就感,同时还可以在工作中与他人互动,换位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形成宽容、诚实、有责任感等心理素质,同时也有助于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老师恰当指导,使班级活动自主化。班级管理历来重视活动,把活动作为增强集体凝聚力、检验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活动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允许学生对具体活动方案、活动过程自我选择与决定。在活动中,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包办一切,否认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教师做引导式的旁观者,小结式的主持人。这种管理方式既尊重了每一个学生,尊重了他们的正当爱好和需求,有利于培养他们自尊、自强、自信、自制力和创造性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

  平等待生,转变班主任的认知偏差。班主任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学生和班集体的心理气氛,学生不良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班主任的认知偏差有关,公平容易公正难。如在评价学生时容易产生“晕轮效应”,认为学习成绩优秀(低劣)的学生在性格、心理发展等其他反面都优秀(低劣);同是需要批评的,对优生是和风细雨,反之则气不打一处来。由此就容易使受偏爱的学生滋生骄傲体验,形成诸如优越感、有恃无恐等不良心理因素;使得不到老师喜爱甚至被消极偏见所困惑的学生滋生自卑感、陷入自尊心麻木、进取心淡漠的心理体验,从而抑制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其他闪光点。因此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关注每个学生基本品质的培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培养班级融洽、和谐、快乐、上进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

  正确使用奖励,恰当使用惩罚。奖励是学生行为塑造与改造的重要手段。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角度而言,奖励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满足学生爱与尊重的需要。奖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民主公开原则、准确性原则、恰当性等原则,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恰当的惩罚对于纪律管理是必要和有效的。但过于强调纪律与处罚的管理会造成师生之间感情隔膜和情绪对立,并使学生逐渐养成自卑、胆怯、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赖、多疑、敌意、不合群等不良个性特点,使学生心理发生异化,引起种种教育病理。所以在使用惩罚时,要多做引导,增加惩罚中的说理比例,要有意识地对造成不良行为的动因进行充分的说理分析,不仅要指出所作的行为是不合适的,更要明确应有的正确行为,同时说服引导要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以及性格特征,对症下药,此外当学生接受并改变态度和行为后,还要及时评价并激励学生以后的态度和行为,以培养学生“知耻近乎勇”、“知错能该善莫大焉”的健康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