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趣味乐园 > 班主任 > 班主任工作总结 > 正文

新教师培养切忌模式化

来源:网络 2009-09-01 17:19:27

  第一种培养模式是“压担子”。

  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给予适当的实践机会,让其在工作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这种方式有利于新教师把在师范院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尝试着运用于实践之中,对其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可在现实中,有些校长给年轻教师“压担子”,似乎遵循着这么一种规律——“鞭打快牛”,越是能干,会干,干得好,便分配较多的工作,而且这种工作并不是计划性的,随意增加,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在这种规律的运作下,大多数年轻教师都要“挑大梁”,最难干的工作让年轻教师干,最不好管理的班级让年轻教师管,工作量往往是其他教师的二至三倍。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工作难度大,他们只好被动地应付各种事务,来不及对新环境进行认真的观察与思考,凭着干劲盲目做事,结果是身心疲惫,工作成绩平平,自身业务也得不到提高。

  另一种培养模式是“结对子”。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常规工作不熟悉,学校往往要安排一名资深的老教师与其“结对子”。为了强化这种帮扶措施,各种检查评估也要捆绑进行。课怎么备,作业怎么批改,学生怎么辅导,如何应付考试,在老教师的调教之下,年轻教师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稍有不慎,便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结对子”的形式,新教师学到的基本上都是能够言传身教的技艺性东西,至于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理论支持,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则缺乏具体指导。过分强调“结对子”,在这种耳提面命般的指导下,年轻教师将会磨灭个性,将会变得越来越世故,绝对不会冒犯师傅,工作上也会与师傅出奇地相似。

  毋庸置疑,这两种培养模式对于新教师尽快地适应新岗位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过分地强调以上两种培养模式,容易把教师的成长过程模式化,很容易把教师当作工厂流水线上的半成品,否认了教师的自主能动性,漠视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毕竟,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个体,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还在于教师自身。没有自身的主动提高,任何培养模式都将是一种形式。在大力提倡校本培训的今天,教师培养要特别重视激发教师自我提高的主动性。

  首先,要让目标引领教师主动成长。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作为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必须为自己设计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不断进行超越,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次,创造教师自主发展的学校文化。教师的成长如种树,在重压或捆绑之下,树就会长成畸形;在过量的肥料催生下,树就会徒长侧枝,根系不稳。只有在自然状态下,才能根深叶茂,才能经受得住风雨的考验。学校的办学观念、文化制度要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让他们在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中接受熏陶。校长要有识才之眼,惜才之心,育才之志,给年轻教师以宽松学习的机会与空间,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另外,学校要搭建教师间自由交流的平台。英国大作家肖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各人手里仍然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人便有了两种思想。”只有在相互的交流与沟通中,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江苏省翔宇集团总校长卢志文,便善于搭建教师自我展示的平台,在教职工例会中增加了“教育论坛”的板块,让教师针对一个观点或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教育感悟,针对同一论题进行唇枪舌剑的辩论。“教育论坛”成了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文化品位的培训课堂,深受广大教职工的欢迎。

  总之,新教师培养切忌模式化,只有不断创新校本培训的方式,激发新教师主动发展的自觉性,让他们获得成长的快乐,才能促其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