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趣味乐园 > 电影推荐 > 正文

儿童电影要长一张儿童的脸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章作者:张树伟 2009-08-04 18:41:32

  在每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很多电影院都想放些儿童电影给孩子们看,但同时又似乎很难找到合适的电影。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也拍了近400部儿童电影,但成为经典的却不多。不得已,很多影院会拿出以前的“红色经典”,比如《鸡毛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这些给了老一辈人的童年一个美好想象空间的电影,不得已参与到支撑当前儿童电影市场中来。尽管这些电影曾经激动过不止一代人的童年,但毕竟老了,走在新的时代难免步履蹒跚。

  上个世纪,中国动画片《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和影片《金秋鹿鸣》曾先后在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奖。其中最近的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这十多年,我们的电影在国际影展上频频拿大奖,什么金熊、银熊、金狮奖、银狮奖、金棕榈、银棕榈之类的,可谓琳琅满目,但对儿童电影来说,却是狗熊一个,几乎颗粒无收。

  这就是现在的儿童电影现状,它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可谓边缘,边缘,再边缘。

  我们没有观众吗?在13亿人口中,儿童也有近3亿吧,这个市场似乎不小。但在商业社会里,有关儿童电影的谈论都近乎是扯淡或者说都是空想。儿童电影没有票房号召力,谁会投拍,谁会下力气去拍?哪怕国家有很多扶持的计划,儿童电影很多时候都给了年轻导演练练手。手练熟了,就赶快逃跑,免得让人觉得自己幼稚。

  而有讽刺意味的是,国外的儿童电影却经常在国内把票房赚了个钵满,好莱坞的儿童电影尤其是动画片,差不多每次都能横扫中国的票房。这似乎并不奇怪,古人说,橘逾淮而北为枳。橘子是甜的,有肉,而枳却是没有多少口感的。我们爱吃的是橘子,只是我们自己种不出来橘子,只好买着吃。

  这就是问题的真相:不是儿童电影没有票房,是我们还不会拍有票房的儿童电影。

  从《鸡毛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走来,我们走得还不远,还远远跟不上孩子的步伐。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老师说,过分拘泥于现实、缺乏超拔的想象、主动疏离于市场和观众等,都是中国儿童电影始终无法解开的症结。这是让人沉重的概括,中国的儿童电影到底走到哪里去了,难道仅仅为了走到库房里?虽然,我们对儿童的重视可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但努力的方向却并非“正道”,不过是奥数之类。我们连拍一部好看的儿童电影的耐心都没有,我们的儿童还不得不看美国的、日本的儿童电影,这是时代之痛。

  还是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来吧,什么样的电影是儿童电影啊?

  有两个回答大约是沾边的,即拍儿童的电影和拍给儿童看的电影。但尴尬的是,在当前,儿童电影儿童未必喜欢看,这样的例子很多。当然,有时候导演虽然拍的是儿童,但心底里却不屑于给儿童看;而有的电影虽然是想给儿童看,儿童却不屑于看。在这样的电影里,儿童不过是个不得已而出现的道具,在儿童角色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脸”:国家的、社会的、民族的、老师的、家长的脸,唯独没有孩子的脸。儿童电影允许说教,但关键是儿童的脸还是要有儿童的幼稚,不要板起一副成人的面孔,高高在上的样子。个子不高,脸先老了,真是很可笑的,更可笑的是有些导演确实厉害,愣是能够把孩子一张童稚的脸,“导演”成一张成熟的、一本正经的成人脸。这样的电影,成人觉得可笑,儿童觉得可憎。

  看看成人电影吧,通过电影,大人们在娱乐,在开心地、会意地甚至是荒诞地笑,笑过之余,大人却回过头来给儿童一巴掌,让他们正襟危坐。教育当然可以,但更重要的是给儿童一段时光,关于电影和童年的时光,并让儿童在回味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教益。而对童年来说,欢乐就是最大收获。

  新中国的儿童电影走了60年了,但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它还是个“孩子”。洗掉老脸皮,降低姿态,趴在地上和孩子一起用儿童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影像还原童心,这是我们的第一步。(张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