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正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2009-07-23 10:12:3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17-118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十四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引人猜想

  谈话:我有个邻居小明的爸爸下岗了,最近他开了个便民小超市,想请大家帮忙给设计个标价牌,大家能帮这个忙吗?(出示手套和毛巾图)手套每副2元5角、毛巾每条3元,标价牌该怎么填呢?(两种写法引起争论)(板书:2.5=2.50  3=3.00)

  把2.5的后面添上一个0大小能不变吗?3=3.00是怎样回事呢?我们能不能作出一个大胆的猜想?

  [评析: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背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为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打开切入口;同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作出数学的猜想,以此猜想引领全课。]

  二、验证猜想

  1.教学例1。

  谈话:正好我有个问题,可能对这个猜想能起到验证作用。

  (1)出示例1:

  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谈话:我们看看它能起验证作用吗?0.1米、0.10米、0.100米是不是真的相等呢?

  分小组讨论。仍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板书:0.1=0.10=0.100)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比较0.40和0.4的大小。

  (2)同桌商量,汇报结论。(板书:0.40=0.4)谈话: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再一次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再把这个猜想说不说。

  3.看书质疑。

  (1)讲述:书上也证实了我们的猜想,书上把它称为"小数的性质"。(板书:小数的性质)

  (2)谈话:看书第117至118页,有疑问或有其他想法提出来。

  [评析:以例1、例2作为验证猜想的论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把学生推上学习主人的位置,学生感觉老师与他们不是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是各种各样的,教师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经验,使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来更全面地认识问题。采取看书质疑,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以解释的机会,也给其他学生以进一步提高的思维空间。]

  三、运用猜想

  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l.出示例3:把0.60和203.0500化简。

  (1)学生自己完成。

  (2)为什么203.05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

  (3)练习: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  0.3000  500   60.060

  2.出示例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4、3.16、10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10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

  (3)练习:下列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  18  0.06   700  3.0

  3.判断:

  (1)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4.填空。

  0.3里有(  )个0.01;

  0.3里有(  )个0.001;

  6里有(  )个0.1。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对了,小明爸爸的忙我们还没帮呢,商店的标价如果以"元”作单位一般都写成两位小数,你知道为什么吗?(完成标价)我代表小明的爸爸谢谢大家,其实我们也应该谢谢小明的爸爸,通过写标价我们发现了"小数的性质"。

  评析:学生有能力把例3、例4作为练习自己完成,在练习设计中抓住小数性质的关键,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结尾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了解标价的常识,进一步巩固小数的基本性质。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两条线,各有目标,又相互联系。“为小明的爸爸设计标价牌"这条线,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也为新知识的出现精心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以设计标价牌产生矛盾,从而"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运用猜想"作为另一条线,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思辩、探索,展开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积极主动地掌握"小数的性质"的知识,感受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了创新能力。两条线互相交织,意在使学生明确生活与学习、创造的关系,也使学生感受到帮助别人,自己既快乐也收益的美好生活情趣。总之,这节课强调生活与学习的关系,以"猜想”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节难得的好课。]
 

来源:网络

      欢迎访问奥数网,您还可以在这里获取百万真题,2023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本周新闻动态

重点中学快讯

奥数关键词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5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奥数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www.aos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