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小学新闻 > 教育资讯 > 正文

首都基础教育奠基教育现代化  学生上学更加便宜

来源:现教传媒网 文章作者:黄佳熹 果海霞 2007-10-11 13:37:22

   关注?收费

  学生上学越来越便宜

  “三年了,我妈妈再也不用为我的学费担心了。”就读于北京顺义沙岭学校的赵玮童激动地告诉记者。以前,一到开学的时候,妈妈就为赵玮童的学费发愁。爸爸在十年前得了类风湿,完全没有了劳动能力,赵玮童家的经济收入全部来源于妈妈每天给别人打零工,一年下来最多只有4000元。而妈妈挣来的钱仅仅够维持爸爸一年的药费,有时还要借账。从2003年开始,顺义区在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还免收学生的校服费,在全区实施“三免一补”政策。“现在好了,从他上小学6年级开始,我们上学就没再交过钱。”妈妈感动地说,不但如此,赵玮童每学期还能从学校拿回家200多元的补助。
  

    这只是顺义区实施“三免一补”政策获得成效的一个小事例。在密云县,全县14个山区、半山区乡镇举办寄宿制中小学29所,住宿生占所在乡镇学生总数的近1/3。为了不因举办寄宿制学校而加重农民负担,县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县所有寄宿制学校均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配备住宿和餐厅设备;所有住宿生的床单、被罩、枕巾等生活用品也均由政府统一配备。同时,在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为住宿生每人每月提供30元伙食补助。2005年,又将家庭经济困难住宿生的伙食补助标准由30元提高到50元。
  

    北京市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始于2001年。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6年市级财政补助区县基础教育发展的经费逐年增加,已从4.6亿元增至16亿元。与此同时,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逐年加大的投入,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相关链接

  义务教育杂费全免

  2006年8月,市教委、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的通知》,在10个远郊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杂费,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和特教学生免交教科书费的基础上,从2006年秋季开学起,本市农村户籍的学生免交教科书费;山区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残疾学生每人每年提供300元助学补助;上述三类住宿生每人每月发放100元伙食补助。为实施上述减免,市区两级每年投入近2.4亿元,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达78万余人次。
  

    今年秋季开学,北京市城八区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也已享受免杂费的政策。

  支教,让城乡牵手

  坐落于北京市延庆县东北部的永宁中学是一所完全农村中学,目前学校专任教师128人。今年,永宁中学又多了10名教师,他们全部来自人大附中的教学一线,包括5名高级教师、5名一级教师,他们负责学校高一两个班10门课程(体育课除外)的教学工作。这两个班是人大附中在延庆设的两个班,教师的到位意味着人大附中正式“落户”延庆。
  

    今年,永宁中学已经完成了面向全县应届初三毕业生招生,其中80名成绩优秀的学生组建的两个班既属于永宁中学,又是“人大附中延庆分校”实践计划的一部分,这两个班级将完全按照人大附中普通班教学的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并且在管理上也由人大附中全权负责。
  

    “我们希望通过引进人大附中的先进师资,一方面能带动永宁办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保留住优质的生源,今年中考我们初中部不少成绩优秀的同学甚至放弃了市里一些中学而选择留在母校。”永宁中学校长朱江说,目前在人大附中和延庆县教委的支持下,学校已经开始筹备宿舍楼、教学楼、400米塑胶跑道的规划设计工作。
  

    一个学校两部分教师,一部分是永宁中学的教师,一部分是人大附中派过来长期驻扎在延庆县的教师。永宁中学的老师可以到“分校”听课,学习附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经验,附中教师也将定期和永宁中学的教师交流,分享教学心得。此外,人大附中还安排管理校长1名,负责这两个班与人大附中的及时沟通反馈工作。
  

    人大附中与永宁中学的合作始于2005年的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牵手”之后,双方于2005年达成协议,永宁中学每半学期选派优秀学生到人大附中交流学习,目前已有将近30名学生参加了此项活动。
  

    “这些学生主要是感受附中的学习氛围,他们回来后效果还是很明显的,通过向周围同学讲述他们在附中的生活经历,其他学生也受到了感染,不少孩子还表示要争取机会,希望也能到附中参观交流。”人大附中校长助理肖远骑说。
  

    据肖老师介绍,两校的交流还体现在人大附中为永宁中学免费开通教育资源网,实现了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师间的交流与提高,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人大附中组织干部、师生与永宁中学的干部、师生全部一对一结成手拉手关系。
  

    人大附中延庆分校的成立,标志着延庆县在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探索路上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也体现了通过“名校办分校”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思想。
  

     延庆县与城区联系比较紧密的学校主要有两所,一所是北京一七一中学与康庄中学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所就是北京人大附中和永宁中学的合作。
  

    要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就需要另辟蹊径,冲破循规蹈矩的桎梏,走“开放式”办学之路。延庆县教委主任马铁铃说,从延庆教育的实际出发,“开放”是实现“优质、协调、创新”的基础,当今形势下的开放办学,不是创新,是延庆教育面临的现实选择。这一选择在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势面前得到有力的证实。全面借鉴、吸收国内乃至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把学习转化为自己的内驱力和自觉行为成为延庆县教委不断追求的目标。

教学资源引进来 山村孩子走出去

  相关链接

  多项举措力促教育均衡

  几年来,北京市区两级共投入21个亿,撤并规模小、效益低的学校314所,农村113所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彻底改善,103对学校建立手拉手关系,签订5年对口支援协议书,每年选派1100名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10所名校在郊区举办了分校,市政府为133所寄宿制学校配备交通车,为100所完小建设网络计算机教室,为农村中小学建设医务室,配备体育器材,农村所有学校取消明火取暖。为缩小城乡差距,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农工委、市农委联合制定《北京市进一步加强郊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十一五”的工作方向。
  

    在初步搭建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北京市从2006年开始构建规范的数据体系,全市中小学生的基本数据信息录入到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在“小升初”、中考、高考报名中实现与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对接。2006年,为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发放学生IC卡90万张。学生IC卡不仅具有电子学籍管理、市政交通一卡通功能,还可以在图书馆、计算机房、门禁考勤、自助设备等场所综合应用。另外,市区和10个远郊区县开通远程教学站点、网上教研,组织优秀教师对农村教师进行备课辅导,使边远山区的师生也能共享城里优秀教师的授课资源,有效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了缓解“小升初”择校热问题,北京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初中建设工程,已达到缩小校际差距的目的。市教委除了出台将示范高中招生计划指标分配到纯初中工作外,还建立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领导联系32所重点建设项目学校制度。北师大、首师大两所高校还选派58名博士生导师或教授,脱产或半脱产深入初中学校进行帮扶。

  关注?课改

  多样课程培养个性学生

  “我喜欢食育教育课程,边上课还能边学厨艺,老师教我们如何做饭,如何调节自身的营养,真是太棒了,我很感兴趣!现在我还能亲自下厨做饭、做菜给爸爸妈妈吃了呢!”北京十四中初二(1)班王博林激动地向记者介绍学校的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开设了许多课程,因为课程设置不同,比如动漫、英语、吉他、航天模型、食育教育、插花等等。每个学生选的都不一样,我选的是插花课程,爸爸妈妈都挺支持的,而且也不影响我其他学科的学习。下课后,我回到家里,自己插花给爸爸妈妈看,他们都夸我呢!”同样来自十四中的梁经伦自豪地对记者说。
  

    “校本课程建设是我们学校非常重视的工作。”该校负责研究性学习和科技活动的教科研究室于鹰主任说,“我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拓展性的学习课程研究,包括人文、科技、艺术、修养、比赛等等各种不同的类型。通过几年的发展,初中加上高中,以年级划分,一个年级10~20门课程,全校现在每年有80~90门课程。”
  

     “另外,从2005年开始,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同源文化比较――中韩文化比较课程,每年都有百余名学生参加这一课程的学习。同学们通过对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研究,感受与中国文化同源的韩国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体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都为对方的文化和观点所吸引,在交流中也加深了相互的理解。”十四中副校长高振奋补充说。
  

     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到2005年秋季,北京市所有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新生全部进入新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验实现“由点到面”的推广;今年秋季,新高一也进入了高中新课程实验。
  

     “我选了物理、化学,我觉得现在的课程设置特别好,原来我上初中的时候还没有这样的课程,现在每天都有这样的课,课程是按我们的兴趣来选的,而且很多课程是适合我们高中学生的。比如化学课,我们在实验室学习,老师拿果汁来做实验,特别好玩,从课程中我们也学习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无形中得到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希望学校能够多提供一些类似的课程。”十四中高一(2)班的石琳说。

  相关链接

  北京课改平稳顺利推进

  北京市新课程实验形成了行政、教研、科研和大学、中学、小学以及干部、教师、教授等多方力量组合的课改研讨交流合作的团队,立足课堂教学,扎扎实实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的探索,围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体验式学习”、“讲授学习”5个专题,以及“各学科同一内容多种教学方式”等主题,录制了27个学科约1052节课,围绕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编写了7套23册系列丛书,其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集4册,课例研究6册,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2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3册,课程改革监控与评价研究1册,校本教研丛书3册,课程改革干部培训丛书4册。
  

    新课程实验从课程安排上,尽管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学科仍然是主要科目,但也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三大新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包含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而在地方课程中,不但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等专题教育陆续出现在孩子们的课表上,各区县还涌现出《通州区地理》、《走进昌平》等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地方教材。

  关注?师资培训

  “春风化雨”助力教师成长

  “参加‘春风化雨’行动计划培训,对我的教学进展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版画制作教学课程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春风化雨’培训安排适当,计划合理,在教学时间安排、后勤服务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希望能多参加几次这样的培训活动。”这是北京望京实验学校张伟义老师在参加“春风化雨”行动计划培训之后的真情流露。
  

    “春风化雨”项目培训,以城区重点建设初中校校长和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把希望的春风送到那些无法选择甚至家长都已放弃的学生身边,送到那些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身边。
  

    张伟义只是“春风化雨”行动计划培训中的一员,该项目针对北京市城区32所重点建设的初中学校的特点,面向部分初中学校校长,围绕课程改革与管理创新、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诊断与发展策略设计、学校评价改进等课题开设课程;面向部分初中教师,围绕学科教学研究、校本研修的组织与实施、学科考试与评价、教师职业道德等内容开设课程,突出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指导能力,强调对实际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培训分为理论学习、实践培训、成果交流三大阶段,共180学时。
  

    “‘春风化雨’培训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醍醐灌顶’,什么是‘如沐春风’。听了王能智老师的课,解决了我很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比如,如何规范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了解了常见的教学设计和实操关键,并初步对校本教研有了一定的认识。”北京赵登禹中学郭晓然在接受“春风化雨”项目培训之后说。
  

    通过“春风化雨”行动计划培训,校长和教师们切实体会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进、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的增强,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软件建设,带动了区域教育均衡的深入推进。参加培训的教师们评价“春风化雨”是近些年来校长教师培训中“最有水平和实效的培训之一”。

  相关链接

  “春风化雨”

  2006年4月,“春风化雨”项目正式启动,遵循“行政主导,市区携手;区域打通,多方参与;师干联动,研训一体;突出主题,以学促变”的原则,结合市、区两级优质培训机构,组织包括高校专家、特级教师在内的骨干师资,注重对课堂教学和校本教研的切实指导,并成立了多个“校本教研联合体”,加强了校际沟通。10个学科24个班,培训学员917人,结业903人。作为“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重要配套举措的“春风化雨”培训项目,历时一年多完成了首期培训任务。

  “绿色耕耘”

  2004年6月,北京教育学院确立了“倾斜农村,突出骨干,服务急需,兼顾全体”的总体培训思路,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迅速开展了“绿色耕耘――京郊骨干教师培训与发展行动计划”。培训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通过招标选择优秀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吸收院内外专家组成项目团队。在培训中,坚持针对性与引领性有机结合、专家高质量的讲座与学员高强度的参与有机结合、集中培训和追踪指导有机结合。
  

    “绿色耕耘――京郊骨干教师培训与发展计划”,陆续对10个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和远郊农村骨干教师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培训。该计划在10个远郊区县实施39个培训项目,有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历时达三年。

  “金色种子”

  这是北京市继“绿色耕耘”、“春风化雨”行动计划之后,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启动的第三个培训计划,也是落实北京市教育大会“人才强教”工程的具体措施。该计划在北京市教委和北京教科院的直接领导下,由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负责组织,用两年时间对全体教研员分期分批进行常规培训和专项培训,整体提高北京市市区(县)两级教研员的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