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家庭教育 > 父母必读 > 正文

上学推迟,与家长上班高峰冲突,未必是坏事?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文章作者:宋时飞 2007-09-15 10:24:37

??新学年伊始,北京市石景山区有关部门向全区30余所小学发文,将早晨到校时间推迟二三十分钟,8点上学。此举一出,大多数家长、学生表示支持。让孩子睡眠充足些,早饭踏实些,上学的脚步不再过于匆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 然而,兴奋支持之余,也有些家长提出疑问――推迟上学,会不会让原本就紧绷的出行早高峰雪上加霜?上学时间与上班时间重合,家长还有时间送孩子上学吗?

?? 这些朝夕不离的实际困惑,提给了一区一县的教育主管部门,更提给了一城一市的公共服务提供者。破解推迟上学引发的连锁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集体智慧。

?? 家长送孩子上学,无论时间早点晚点,都会增加两种成本,一是单个家庭的出行成本,二是一个个家庭叠加起来的社会公共交通成本。在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速、汽车更快进入家庭的今天,只要“送子上学”的方式不改变,交通高峰里的“上学流”压力就不会明显减少。家庭出行成本外部化加剧社会交通拥堵,交通拥堵反过来又加大家庭出行成本,家长和孩子们想不疲惫也难。

?? “送子上学”之累,更折射出社会化服务的“缺位”。多年来,中小学生上下学出行难,一直困扰着千千万万个学生家长。送还是不送,几乎成了家长们的一块心病――送,费时费力又操心;不送,路上车多人多,怎能让人放心。虽然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的部分中小学拥有自己的校车,但与巨大的上下学交通需求相比,始终难解其渴。解此顽疾,促进社会化运营的班车市场发育,当有为可期。一方面,上下学的巨大交通需求,本身就是一块很大的市场蛋糕,只要价格合理,安全便捷,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愿意把孩子交给班车,并乐于为此买单。买单的人多了,班车市场也自然会加速发育。另一方面,经验表明,光有市场还不够,要使这个细分市场良好运行,主管部门亦不能缺位。严格市场准入,定期车况检查,司乘人员审核备案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 但是,上下学班车市场的发育成熟,还需相当一段时间。既有条件下,“送子上学”的车流大军,可能并不会迅速减少。推迟上学所增加的这二三十分钟“弹性”,实际上是给了家长们出行的更多时段选择空间。既然学校都能推迟上学增加出行弹性,为什么其他单位不能对“弹性工作制”拿来一试?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达国家刚性工作时间的就业人口在加速减少,而弹性上下班的人口则大大增加,在一些西欧国家,甚至大部分人口都在家工作,并且有一个时髦的外号――SOHO一族。此种就业结构下,高峰时段交通压力想必不会太大。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已达5000万人。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这样的就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必将进一步展现出来。不难想见,在有效的财税手段激励下,将有更多单位愿为“错峰出行”和“弹性时间”而一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