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家庭教育 > 父母必读 > 正文

早期教育拒绝“催长素”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匿名 2009-04-03 13:01:01

  提起早期教育,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谈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不遗余力”,但是不是真正符合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许多人心里没底。当前的早期教育中有一些倾向性问题值得家长们引起注意。

  “神童化”教育剥夺孩子欢乐童年

  “神童化”教育的倡导者声称,3—4岁的孩子可以认识几千个字,能通读《水浒传》、《三国演义》。事实上,这样的孩子毕竟是极少数,他们读书的时候,并不全明白每个字的意义,更不能理解书中的内容。一些教育者不考虑婴幼儿脑发育的特点,将小学的教育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提前到0—3岁阶段。孩子们的欢乐童年被剥夺了,大部分时间被强制去死记硬背,他们成了机械的读书工具。这样的孩子可能短时间内会在某个方面有超常表现,但如果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努力的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和能力,他们会逐渐落后于同龄人。这种前后强烈的反差,又会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影响今后的发展。

  一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对于儿女寄托了无限的希望,这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切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家长应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依照大脑发育的客观规律,给予孩子相应的教育机会,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各个方面显露才华。

  片面开发智力忽略全面素质的提高

  常常听一些父母说:某某的孩子又学会了什么唐诗、宋词,会算什么数学题。但是很少听到:我的孩子吃东西,知道把好的先让大人吃;我的孩子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会让着小弟弟小妹妹;我的孩子知道制止别人破坏公园的花木等。他们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得孩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一些人从小就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养尊处优,使得他们缺乏爱心,不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不懂得与别人分享,甚至变得自私、霸道、冷酷无情。稍受挫折,又会觉得自己委屈得不得了,不能认真对待困难。因此,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做人,然后再考虑立足于社会的本事。

  “补弱项”教育补丢了强项

  许多家长很早就关注孩子的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他们不顾孩子的身心,不顾孩子的兴趣,从婴幼儿起就让孩子大量认字、计算,走上了强化左脑的道路。也有不少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绘画,但其中不乏为了考学“加分”,将来有个格外照顾的想法。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拥有语言文字、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旋律、人际关系、自我认知、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每种智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关键期,如数学人才一般在40岁以前出成绩,音乐人才可以从3岁开始培养,运动员一般在十四五岁以后才能出成绩。

  家长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弱项和强项。以往我们常常信奉“补弱项”教育,但结果总是越补越糟糕,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连强项也被废弃了。针对这一现象,也有一些早教工作者提出要发扬强项、舍弃弱项,让孩子自由发展,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尽显其才。这个见解要让家长和教育机构认可还有时日。

  事实上,对于孩子某项表现突出的智能,家长不妨鼓励他发扬自己的强项,让他为自己的强项感到自豪,树立信心,并敢于面对自己的弱项,以强带弱。这样强项更强,弱项也不至落后。

  过度商业化违背大脑发育规律

  目前,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长迫切希望有人指导。因此,一些亲子乐园、母婴学习机构纷纷成立。但个别的早教工作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抱着各种目的,或急功近利,或混淆观念,提出了一些违背大脑发育自然规律的论点或言论。有的将孩子发育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当成他早期教育的结果,大造舆论;也有的为利益驱使,迎合商家之间的竞争,混淆育儿观念,使得家长不明情况,做出有害婴幼儿身心健康的事情来。曾有某亲子中心为了赚钱,竟然说一个六个月就会坐的孩子发育太慢,运动能力差,不参加训练就耽误了,吓得母亲赶紧交钱,参加训练班。

  我们希望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早期教育还是少一些金钱色彩,多一些科学引导。

  六岁以前的早期教育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孩子情商的培养、智能的挖掘,更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年轻的父母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实施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人为的良好的情绪下,在玩中教,在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