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小学数学网 > 数学故事 > 正文

数学故事——关于人的年龄计算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匿名 2009-04-02 11:39:04

  数学故事——关于人的年龄计算

  1978年初,我国前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因病住北京医院诊治。数学家华罗庚前去探望,两人谈起寿称问题。华罗庚向郭沫若询问,古人对高寿人常给以美称,如花甲、古稀等等。但如果年龄未到整数,比如七十七岁,八十八岁,九十九岁,怎么称呼呢?郭老回答道: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助于数学和文字学了。”

  郭老接着说:

  “有人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九十九岁称为‘白寿’。原来这是三个字谜。喜字,草写,是由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米字是由八十八三个字组成;白字是百字缺一,正好九十九。”

  华罗庚听了郭沫若的一番解释,拊掌笑道:

  “人说郭老博学多闻,此言果然不虚。”

  毛泽东主席晚年常念叨一句俗谚: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有人说七十三岁是孔子逝世的年龄,八十四岁是孟子去世的年龄,因而七十三、八十四是不祥之数。这样的说法当然是迷信。不过,不能把上述这种谚语看成是一种迷信。因为它是人们从千百年来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的人体生物规律,应该从人体生理病理学的角度加以研究。查一查人口档案,可以发现在七十三岁、八十四岁前后去世的人数,确实要比七十至八十、八十至九十这两个年段中其它年龄去世的人数要多,这两个“关卡”是值得进一步去研究的。

  有一种研究的成果认为,生命的节律是以七、八的倍数呈现的,逢到这样的年头,人体总会有些消极变化,而这种变化愈老持续的时间愈长。按照这样的理论,七十三岁,实足年龄正好是七十二岁,而

  72=8×9;

  八十五岁,实足年龄为八十四岁,而

  84=7×12。

  这里均出现了8或7,正在“关卡”之上。又,中国历来有更年期的说法,即女子为“七七四十九”岁,男子为“八八六十四”岁,已成为民间传统的生理常识。而49、64分别是7和8的倍数。这些说法虽不能说确实可靠,但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