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家庭教育 > 父母必读 > 正文

如何看待高考“母题” 家长毕业生老师各有说法

来源:今晚报 2008-04-18 09:54:18

  最近,天津《今晚报》的今晚?心航路心理热线总是频繁接到一些高三毕业班家长的询问电话,关于“中高考母题”是否可以买?它真的能提高七八十分吗?针对此问题,记者进行了一次相关采访。

  家长说:家长别慌乱

  有家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王女士是天津市一位高三学生的母亲,对于热炒的高考母题,她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她说:“这些东西有没有用是个未知数。常言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兴许能押对几道题、就可以提高分数呢。有句话叫做‘一分压万人’,花一千块钱买母题,如果能够在高考中多得几分,就会少花许多钱呢。谁让我的孩子不省心,高中学校不太好。对于孩子和我们来说,高考都是天大的事,谁也耽误不起。在调查中,抱有这种侥幸心理的家长为数不少。

  也有家长“不信那一套”

  据了解,高三学生家长中也有持不同意见者,一位张女士说:“现在有些家长和学生好像都不相信自己本校的老师。孩子是天津市五所的学生,上课不好好听,然后去报美其名曰的‘名校现岗教师’课外班,押考题,总想找捷径,就像崂山道士一样想找到穿墙破壁的诀窍。这就给一些“备考书”提供了广阔的忽悠空间:“药能吃死人,题目做不死人,即使考砸了,也不会有人追究一本教辅资料的责任。”这位张女士表示,相信自己孩子的实力,不会相信广告上说的那一套,自己也不会购买所谓的“高考母题”。

  过来家长:“妈妈们,别乱了阵脚”

  郭宁是一位母亲,她的孩子吴越去年考入了西北大学。郭宁说,春节期间无意中看了一期广告版“实话实说”,主持人阿忆组织了一排“专家”、3位“经验介绍人”和大量“观众”,共同讨论“母题”的神奇意义。作为刚刚陪伴孩子走过高考的人,对这个事情很感兴趣,后来看到屏幕下方的销售地点,才意识到可能是广告。郭宁想起了去年自己孩子高考时,也见证了周围的那些备考母亲“脆弱”的心灵,真担心今年的考生家长是否能够抵住诱惑。她想告诉那些母亲们,千万别乱了方寸,平和的心态是母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高三老师说:学会辨认高考信息

  盲目跟风只会增加负担

  天津市一位重点中学的高三班主任老师认为,应该谨慎对待高考母题。因为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本,是基础知识,是教育部的《考试说明》。那些商家推出的所谓“母题”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和必要,到底是为了考生利益还是经济利益,值得人们琢磨。如果盲目跟风购买,不仅增加了家长和孩子在经济和精力上的双重负担,如果不当使用,还会使考生在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之后一无所获。

  “高考题库绝不可能流失到社会”

  刘校长是一名多年负责高三工作的教育管理人员,对于母题,他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每年如《高考试题猜想》、《中高考母题探秘》之类的书籍很多,基本都是千篇一律,对学生的帮助有限,反而耽误了学生的正常学习时间。商家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吸引考生及家长眼球,在包装和宣传上煞费苦心,玩文字游戏,甚至编造子虚乌有的部门、机构,混淆视听。许多考生和家长就被某些媒体上频频出现的广告弄懵了:“新高考命题研究组编写”、“名校名师精心打造”、“命题研究专家猜想考题”、“神秘高考书籍假想事先泄题”……这些概念模糊、耸人听闻的字眼儿,蹂躏着考生和家长本已脆弱敏感的神经,使家长们无所适从。

  刘校长说,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高考命题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办法和保密措施,命题人员参与编写此类资料,纯属笑谈。前不久,教育部考试中心也特别提醒社会各界,尤其是考生和家长,根据国家有关保密法规,高考命题的题库题绝对不会流失到社会上。

  往届毕业生提醒: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

  南开大学2006级学生陈锐宁在笔者采访之前认真地通读了这套母题。她说:“非常遗憾,我并没有发现什么高考命题的‘精髓’。”陈锐宁觉得,书中的内容最多不过是几位老师的教学经验,有些地方更是对应届考生产生误导。像语文部分的字音字形两道题,准备过高考的师生都知道,这两道题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考试时这个字你不认识肯定是做不出来的。而在此书中这两部分相关内容不过只有两页经验规律和10道习题,靠这些应对高考肯定是不够的。不仅如此,这套书还有多处错误。陈锐宁还提醒说:“我在网上浏览时发现,陕西的申祝平老师就发现了该书数学部分的8个错误,详细信息大家可以登录找到相关网页查看。”

  作为高考刚刚过来人,陈锐宁有些话希望与2007届考生分享:要相信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老师,要相信努力才能成功,要相信耕耘才有收获,要相信我们的课本和考纲,要相信学习有技巧,但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

  心理老师说:迷信母题的心理根源

  高考复习第二阶段要稳住

  高莹静是天津市小外的一名心理老师,她说,现在各个学校都进入了高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很多同学更是慌了神,手忙脚乱,恨不得一口就吃成大胖子。有些同学把希望寄托在复习资料上,期望某一本或者某些复习资料是灵丹妙药,看了就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一下子突飞猛进。于是一些学生和家长在复习资料上花起钱来毫不吝惜,甚至一掷千金。高老师为此表示了担忧,她特别提醒大家,在高考复习的这个关键时候,一定要稳住。

  迷信母题的现象值得深思

  教育心理专家张丽珊认为,高考的氛围把考生和家长带入了催眠的状态,出现了“集体无意识”状态,很多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出许多和平时本心性格完全不同的事情。

  “母题”广告只是巧妙地利用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单纯地批评母题的夸大宣传只看到问题的表层,其中可能有更深刻的社会因素,这需要我们反思。

  张老师发现,给母题捧场的多是孩子的母亲。她认为,这一方面说明母亲在孩子成长中付出了更大的心血,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母亲对社会经济缺乏全面的把握,具有极强的受暗示性。其实买什么高考资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作为家长,调整自己的心态,全面了解高考,以学习的态度陪伴孩子才是最重要的。